Dale Carnegie Taiwan
看過各式各樣的會議,有的是主管滔滔不絕,與會者一片木然;有的是大家吵成一團,主管完全束手無策;有的是彼此雞同鴨講,誰也沒聽懂別人在說什麼;有的原來是論功行賞會議,卻失控成為鬥爭大會。
剛當上主管的你,雄心勃勃地主持會議,自認絕對不會重蹈前人覆轍,卻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簡單,突發狀況層出不窮,幾乎完全無法預測、心想,難道只能隨機應變,沒有達陣的規則可循嗎?
❖ 藝術一:確實對部屬說明開會目的
卡內基針對開會,有一套完整的課程。首先,當主管的必須先確認開會的目的是什麼,是布達公司政策,還是徵詢意見作為決策參考。如果明明是布達會議,卻模稜兩可地說要徵詢大家意見一同仁立刻鼓舞,大鳴大放。後來發現公司決策卓越,執行效率極高。召開會議前,主管真誠地認定:「反正是來開會!」再也不像昔日那樣焦躁。
會議中,公司重要政策的討論有序,主管以同仁的意見作為決策參考,最終達成共識。這位廠長深有體會地說:「這是我學過最有效的會議技巧之一。」
當然,部屬的意識給主管離不走不可能,但員工在開會時的參與感不足,主管事後又沒有緊追部屬,應該才是關鍵原因。
❖ 藝術二:小技巧誘發部屬發表意見
不論哪種會議,提問、與聆聽都不能只是一頭說說,聰明的主管要具創意,事前沙盤推演,巧妙布局,誘發同仁發表意見的熱情。
我們有個學員,是光電公司的廠長,因廠內開會過高,會議時間過長,他召開會議採用不同於以往的「討論會議」方式,會前發資料同仁討好,讓他們有機會先了解狀況,會中再由主管統整意見。
這位主管很配合,開始時提出議題,裝個糊塗請教:「大家對這案子,有什麼好辦法?」氣氛頓時熱絡起來,接著方法就一個個冒出來,不停地討論修正,最後結論一致,有效地解決了問題。
石頭湯,有個村子決定煮湯,村民們分別準備不同的食材,有個村子決定煮湯,村民們分別準備不同的食材,有個村子決定煮湯,村民們分別準備不同的食材。
我很喜歡這個比喻。剛當主管的你,就像那位提議煮湯的旅人。你只要掌握小技巧,誘發部屬各自發表意見,會議的成效就能大幅提升。
村民們投下的紅蘿蔔、馬鈴薯、洋蔥、番茄、牛肉等等,是讓湯變好喝的關鍵,但難道小男孩的小石頭沒有貢獻嗎?當然有。
主管主持會議時,如果能「布局」幾顆看似無用的小石頭,功效可說意外地好。
❖ 藝術三:不直言反對,說話前要重複他人意見
氣氛的妙處,原來主管要先學會傾聽,確保會議不失控,也省得無謂浪費時間。
首先,要求同仁「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」,然後卻對部屬的看法直言反對,不能直接發言反對,必須先重複他一次,確認你確實聽對他的意思。
為什麼要特別如此?因為人是情緒的動物,骨子裡都不願接受批評,情緒一起來,往往對得面紅耳赤。領導並非在「說服」或「辯駁」異己,領導是傾聽別人不可。這過程中,對意見的尊重才有溝通的美方,可以幫助大家對事不對人,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以下的有趣情境。
A同仁:「這件案子可以如此做。」
B同仁:「這樣不通的啦,我覺得⋯⋯」
C同仁:「嗯,說好不能直接反對的,你要先重複一次A的看法,確認沒有誤解才能發表你的意見!」
部屬習慣了這套模式,將會彼此監督、勸戒,主管就輕鬆多了。
❖ 藝術四:開會時間確實掌握
其次,要做好時間管理。
第一種方法,可規定每個人發言的時間上限,超過就喊卡,但必須先說清楚規則,主持會議時也不能有大小眼,把你認為沒重點的到點打斷,又放水讓表達能力強的超過時間,否則容易引起同仁怨懟:「瞧不起我嗎? 上司私心真重!」
第二種方法,當討論離了題,太過天馬行空,主管就得吹哨子,把重點拉回來。哨子怎麼吹,也是門藝術,十%嚴格執行會大幅降低大家參與發言的意願。打個比方說,就像小時候我跟頑皮的同學在鐵軌上走路一樣,不可能走的快,因為空間的狹窄。所以鬆緊之間如何拿捏,新主管得好好練習。最好在同仁「犯規」時,讓他先稍微紓發一下,再用一個問題把議題引回正軌,這樣做照顧到會議的效率,也照顧到了同仁的自尊。
❖ 藝術五:主管要整合意見決策,不可一意孤行
除了布達式的會議之外,開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做成決議,身為主管,決定的權力在你手中,整合歸納大家意見形成決策是你的重大任,不能一意孤行也不能讓大家牽著鼻子走。
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眉角是,決議的過程當中,你要讓所有參與的同仁都認為,這個主意是他想出來的,決策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來自他的貢獻,如果同仁們有這樣的反應,你就是位相當成功的主管,給你個大大的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