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le Carnegie Taiwan
情緒不是麻煩,而是重要的內在訊號(指引器)。SEL 核心是訓練從「刺激」到「反應」之間的「察覺情緒」能力。
情緒不是麻煩,而是重要的訊號 許多人習慣把情緒想成「洪水猛獸」或「綠巨人浩克」——一旦爆發就難以控制;一旦壓抑又會累積成負擔。但事實上,情緒並不是要被消滅,而是要被理解。心理學中常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看情緒:
刺激 → 情緒 → 反應 多數人會直接從「刺激」跳到「反應」:當自己覺得委屈會對家人大吼;感受到壓力選擇拖延逃避;害怕被否定直接把門關上、沉默不語。我們很少停下來問:「這個情緒從哪裡來?」「它在提醒我什麼?」「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?」
SEL 的核心,就是訓練這個「停下來的能力」,讓我們知道從刺激到反應,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--察覺情緒,情緒不是壞事,它是內在的指引器。
不是叛逆,而是「不知道怎麼說」
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情緒詞彙遠不如成人,有時候他用「生氣」表達的,可能是:緊張、害怕、自卑、受傷或手足無措。
例如:孩子大吼「我不想寫功課!」背後可能是:「我怕寫不好」、「我覺得自己跟不上」也可能是「我不想被罵」;孩子回家一句話都不說:可能是:「我今天被同學拒絕,很難過」、「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衝突」或者「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」。
看到這些行為,往往只是冰山上方,那些被忽視的情緒需求,才是影響孩子的關鍵所在。
從「命名情緒」開始,情緒變得可管理 研究顯示,一旦人能清楚說出自己的情緒,生理上的壓力反應會立即下降,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,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引導孩子認識情緒:「你看起來有點緊張,是因為明天要報告嗎」、「你現在是生氣,還是有點受傷」、「你是不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如別人?」
父母不需要急著解決問題,但需要協助孩子「看到」自己的感受,用提問代替指令,為孩子打開情緒的空間。實務上引導孩子察覺情緒過程中,切記,孩子最害怕被否定或誤解,因此家長說的一句話,往往決定孩子願不願意說下去。像是「這有什麼好哭的」、「你不要想太多」、「你這樣很不乖」、「你一定是沒努力」,這些語句會讓孩子覺得:「我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」,久而久之,他只會更沈默、更壓抑,相反地,「開放式提問」能讓孩子感到安全:「你現在最在意的是什麼」「你希望我怎麼陪你」「你覺得下一步可以怎麼做」「這件事讓你最不舒服的是哪一部分」。 (電子書下載:聆聽孩子的聲音,建立更好的親子溝通 )
當孩子被理解,他自然願意溝通,當孩子願意溝通,他就能開始調節情緒,情緒從來不是被控制,而是被陪伴後才會變得溫柔。卡內基教養心法強調:不直言反對,先重複孩子意見,確保被理解。這是親子溝通中對事不對人的關鍵。